而油润,则是我们所说的质感的体现之一,为什么油润会让人觉得有质感?这么联想一下大家估计会明白:
油润 → 润泽 → 光泽
哦,原来终究是回到了与光有关,凡是油润的东西,它的光泽感通常都是强烈的,而刚才所陈列的哪些物体,统统因为上了油,或者本身就有油(比如:我最爱吃的红烧肉...),从而能够很好地让这些物体具备了反射光线到我们眼中的条件,有了光,就有了反差,有了反差,就有了立体感,通透感,润泽感。
所以,润泽感,光泽感就出来了,也就是说:光线、光感,能够让物体的质感更为强烈,让物体本身具备的纹理,肌理,明暗,色彩等等呈现更强烈的立体感,或者说是一个大家不太熟悉其实一直都伴随着大家的感觉:触摸感。
当然我们拍风光,不可能随着带一桶油吧走哪儿抹哪儿吧,所以,油润在我看来,就是质感的体现之一,更多还要从光线入手,从具备质感的物体入手,当然,后期也必不可少,待我慢慢给大家道来,进入正题。
一、质 感 的 概 念
在造型艺术中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例如这张我在冰岛钻石沙滩所拍摄的冰,它是否能让你觉得有质感?你想不想去触摸一下,感受它坚硬而冰凉的感觉?
而我所理解的,关于风光摄影的质感,则体现在以下几点:
除了刚才所说的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还包括对所拍对象的光影,色调,形式,形态,肌理等画面要素,通过技术手段的刻画与强调,达到画面的细节真实感,触摸感(此为物理质感),还有代入感,意象感,从而达到强烈的感染力。
质感的体现,让我们的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表现途径,有了更多的看点。质感在一张作品中的作用,我们用这张我在涠洲岛拍摄的照片说一下:
观众对一张照片的体验过程受以下要素的影响:
画面整体结构 → 色彩与光影→
画面要素的细节特征的仔细玩味 →
氛围营造 → 心理的影响
那么这张照片,我模拟一下大家看到这张照片的视觉或者心理活动过程:唉,这是某个海边,远处有个人正在阴郁的天空下装逼,孤独寂寞冷~
这是一个笼统的画面感受,然后,从远处的人,再回到近处的礁石,对纹理,光泽,还有礁石的整体形态再玩味一下,玩味什么?油润感对吧?质感对吧?还有这礁石在整个画面中充当的指引性,线条行,框架性,对吧?还有其他属于个人对画面的感受。
而我的感受,这个场景里的礁石形态和纹理,有点像《异形》那部电影里的某些诡异场景,这个人可能马上就会被从海里钻出来的异形一口咬掉脑袋,虽然照片中的人是我本人...
这样,大家对一张照片的欣赏,体会过程,因为礁石质感及形态的刻画,是否让你会对这张照片的印象更为深刻一些?
质感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质感都有哪些表现形式?
二、不 同 拍 摄 对 象 的 质感 体 现
关键词
肌理|光影|色彩|层次|线条
礁石的光泽感和纹理感,花朵的剔透感,树木的粗糙感,雪地沙漠物体的的柔顺感,水流的丝滑感,冰的晶莹感。
而以上物体的质感,其本身要具备较强的形式感,既形态,线条要有足够的表现力,能够另起本身具备的质感得到强烈的体现。
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呈现其鲜明的质感,我这里列几个典型的具备质感的拍摄对象:
△ 我在靖边波浪谷拍摄的一张照片,风化岩的纹理感与粗糙感,借助其线条的规律感体现质感。
△ 涠洲岛水中的青苔礁石,借助于色彩的反差与画面的简洁构成其表现力,突出礁石青苔的质感。
△ 花朵的剔透感与纹理感,不同花朵属性不同,体现质感方式不同,郁金香花瓣厚,肌理显著,近距离通过侧逆光体现花朵色彩与本身肌理。
△ 树木树桩的表面的粗糙与光滑的纹理。
△ 冰的剔透感与水流的丝滑感,而通过不同的快门速度,体现不同的水流质感。
△ 雪地的质感体现,本身具备的线条与纹理令雪地的丝滑感更为强烈。
其他不同的纹理与质感体现,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表现和刻画~
而以上物体的质感,其本身要具备较强的形式感,既形态,线条要有足够的表现力,能够另起本身具备的质感得到强烈的体现。
我们现在已经发现了具备质感的物体,那么,我们如何在前期拍摄时,如何来进行具体的操作?
三、拍 摄 前 期 获 得 质 感 的 条 件
1 拍摄主体的选择
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怎么理解?两张照片帮你快速理解:
姑且我们先把用长焦和广角拍摄的作品,分别用远景和近景照片来形容:
远景照片重在利用自然存在的光影,线条,层次来营造画面的气势,空间感,上图这个在敦煌使用长焦拍摄的照片,就是利用了画面中的线条与光影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此时,质感并非是我们重点强调的,更多的是空间与层次,线条。
近景照片,尽量靠近主体,体现其本身具备的物理肌理,光泽,形态,张力。
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
这张我在川西甘孜拍摄的青稞地,我选择了这片青稞地作为前景,主体必然是青稞地了,但这远远不够强化和突出青稞地的可看元素,我必须要选择一些,在线条和形态更有表现力的几株青稞,作为重点表现的焦点,更近距离的来拍摄它,从而让它们的张力,形态和纹理更为强烈。质感呼之欲出。
以上主体选择尤为重要,需要具备能够体现质感的主体,简洁是能够突出质感的重要前提。
上图通过两张照片的对比,告诉大家,两张照片的前景选择,虽然都具备了一定的质感,但是最终成像质量却完全不同。
右侧画面,具备质感的青苔或者礁石,它们本身具备的线条及形态,让它们在画面中的表现力,要远远大于左侧照片的地面表现力,更让我们印象深刻。
所以具备质感的主体选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画面中的其他要素结合使用,并能够充当一定的平衡性,引导性,能够丰富画面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这张拍摄与坝上的照片,显然,我用一个很低的机位,来重点表现近景这些雪花的质感,除了质感,这些雪花也组成了优美的曲线,并在右下角形成一个突出的部位,超广角的畸变将这种突出的线条张力体现的更为明显,能够与左上角的树形成对角线的分布对称。
所以,除了物体质感本身的刻画,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些具备质感的物体,它们的外在形态,线条在整个画面中所能够充当的,更多的作用,只有这样,质感才能为之升华。
关于这一点,我在文中似乎强调了很多遍,足见我对它认识的重要性。质感,永远只是画面要素的一个部分,而并非全部,所以在使用质感这个要素时,我们尽量要考虑全局性。
而上图的几个图例,都证明了这一点:质感与整体的统一,才是质感体现的最佳方法。
2 关于光线
这个问题不想用更多的文字去啰嗦了,随着摄影知识的普及,光线的选择大家都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关于光线,高质量的软性光是形成质感的最佳光线,如果突出物体表面的纹理,肌理感,太阳升起前,日落后一小时左右最为适宜.当然如果云层较厚,适宜的时间段更长,包括阴天。
太阳在升起地平线半小时内和太阳落下前半小时内也是比较适合的光线。
下图这个场景与上图是一个场景,一个是日出前,一个日出后,大家可以对麦芒上面的光线对比一下,上图的整体光线更为柔和,而下图已经变得比较强烈了,这个是太阳刚刚从远处山脊露出时拍摄,当时太阳升起大约半个小时时,天空中的云层也随之散去,光线变得非常强烈,这个时候,我们基本就收起相机,打道回府了。
3 关于对焦
主体的清晰度是质感体现的前提保证
广角拍摄建议将质感体现强烈的物体,作为拍摄主体
近景照片合理运用超焦距或景深合成
保证画面整体清晰度
但仍需根据画面实际灵活运用
上图左侧画面是用长焦拍摄,对焦就以远处人物为对焦点对焦,而更多的使用超广角拍摄的,带有前景作为主体的画面,我的对焦方式是,对着画面下部三分之一处对焦,保证主体清晰,质感突出的同时,基本可以实现所谓超焦距的景深效果,既最大化的清晰范围。
小课堂
为什么对画面下部三分之处对焦可以实现最大的画面清晰范围?
通常一个画面中的景深范围分为两个部分,以对焦点为界,焦点到镜头的这部分叫近景深,焦点到无穷远为远景深,近景深永远占据景深范围的三分之一,远景深永远站景深范围的三分之二,所以,只要我们对焦到画面下部的三分之一处,基本就可以达到整个景深范围的一致,但这个所谓的一致,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通常我们是在广角,小光圈的情况下,表现明显一些。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拍摄风光的时候,尽量使用背屏曝光,手动对焦,使用网格线来准确的确定对焦点。
当然,我得再这里强调一下:使用这种对焦方法,通常是在使用超广角,小光圈,并且有明显前景的情况下,更为适用。一定不能死板硬套!
4 关于曝光
曝光充分是体现质感的前提保证。保证高光不溢出的情况下,尽量向右曝光(让直方图上的像素分布尽量偏向反应高光的右侧),获得更多的细节和良好画质。
当然,现在的相机宽容度越来越高,也给我们的拍摄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例如上图的 A7R2 所拍摄的这张冰岛钻石沙滩的照片,也并非严格意义的向右曝光,而是在均衡想要达到的水面动态,使用了一个适中的曝光参数。
至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让画面严重欠曝,否则,再后期硬性拉亮暗部,只会让画质降低,所谓质感也就无从获得。
三、后 期 对 画 面 质 感 的 提 升 方 法
1 找到画面的“闪光点”
根据画面的光影路径
在保证各部细节体现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的强化影调关系
选区工具的精细和熟练运用是画笔对光影路径进行描绘的前提。
上方是我分别针对麦田向右曝光,再压暗曝光,获得了两张素材后,后期使用蒙板就行合成,利用明暗不同的图层,获得不同部位的亮度细节。
我们先看一下成图带给你的感受,这张图中,我们所说的闪光点是哪些部位?
左下角的线条明显,麦穗颗粒更为突出的这一个部分,是我可以突出的亮点,为了让画面能够平衡,我刻意将太阳与这个亮点在画面中放在了对角线的位置,以达到画面的平衡,所以,我在后期要对右下角的这个部分进行质感的刻画和处理。质感就是来自于光线,利用光线的变化和反差来进行质感的强化,这样处理即可。
2 整体思路
思路就是我刚才说的两方面:
根据光影路径来获得整体画面的光照效果,通过明暗不同的图层,使用蒙板来获得画面的反差,对画面的主体单独再进行明暗处理,锐化处理。
那么选区就成了技术层面非常重要的一环了。
上图这个片,就是根据光线在地面的明暗分布,所选择出来的受光面(蚂蚁线内的范围)有了这个选区的限定,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3 实操步骤
在 ACR 中打开对地面曝光的原片,天空死白我们暂时不用理会,我要的只是地面细节完善。
原片色彩很寡淡,ACR 中通过色温色调调整出暖调的金黄,适当调节曝光、对比度、自然饱和度、高光及白色,没有过多的动作,删除色差,然后进入 PS,这个比较亮的作为负责地面的高光部分的细节。
再拷贝一张,双击拷贝图层,进入ACR压暗后,再返回到PS,这个比较暗的图层,负责画面的阴影和中灰,用于与刚才较亮的图层形成反差。
目前我们得到两个明暗不同的图层,都来自于一张原图。但是天空细节仍然是 缺失的。
ACR 中打开针对天空曝光的,简单调节后进入PS,这个用于负责天空细节。
在 PS 中,将天空素材,拖拽到地面素材的文件里,这样我们得到了由上至下,依次变亮的三张图层。这三张图层各自负责的任务我都说过了。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说,直接用天空曝光正常的和地面那张亮的图层,进行蒙板合成就行,为啥非要还要把地面那个拷贝一张比较暗的来?
两个原因:第一,如果用天空曝光正常的,直接与地面比较亮的那张进行合成,在涂抹地面光影的时候,很有可能因为两个原图中的画面不重合,因为毕竟是麦子,有可能会被风吹动,,但是如果用来自于地面那张较亮的来生成两张明暗不同的图层,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天空正常的,只负责天空,地面正常的,用来负责地面的影调绘制。
第二,天空曝光正常的照片,是针对天空曝光,改图地面的细节肯定会有大量噪点,画质不会好,而地面曝光正常的属于前期向右,后期向左的方法,不会存在噪点,画质更好。
所以,当我们拍摄地面会有移动位移可能的场景时,如果要曝光合成,建议大家使用这种曝光方法,地面的永远负责地面,天空的只用来负责天空。
给最上方的图层添加一个黑色蒙板,选出天空后,使用白色画笔涂抹,将天空图层与下方图层进行合成。然后将上方两张图层合并,只剩两张图层。
现在剩下两张图层,给上方图层添加一个白蒙板,这个时候,关键的描绘就开始了,我们需要针对地面的高光,还有我们重点要表现的部位,仔细的使用画笔进行描绘,涂抹。
这个描绘的过程,你可以把它当作绘画来享受吧,摄影的后期到了一定程度,真的有点像绘画了。
涂抹完毕,添加一个中间调曲线,增加画面的反差。
盖印一个图层,使用高反差保留,对近处的亮点部位进行适当的锐化,突出麦穗的质感。
色彩的调节,或者色彩倾向,大家似乎感觉我压根就没动?因为前期的曝光,还有 ACR 的简单调节,已经不需要我对色彩进行大动干戈的调整了,通常我喜欢给画面加点芥末绿,我都用最简单的方法:要么 ACR 的色温色调,要么照片滤镜~这个纯属个人口味了。这个,我用了照片滤镜~
然后就可以导出来啦~
后期之于质感,其实就是将来自于原片中的光线,利用合理的技术,将我们前期拍摄时对现场物体的感官印象,心理感受,现场的光线,进行一个还原或者强化。
而这个还原和强化的程度,则来自于我们对现场感知的程度,你处在那个场景当中时的观察能力,你的感受能力,决定你是否去拍摄它,怎样拍摄它,它甚至决定你后期时的思路和方向。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将我的这篇教程,简单的看成一个后期课,而是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的意义。质感(油腻),来自于前期与后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创作和产生的过程。
以上就是全部分享内容啦
欢迎来评论区一起互动玩耍
我是图虫摄影师,闭眼缄默
我在图虫等你👏🏻
欢迎扫码交流玩耍
更 多 精 彩 内 容
(点击下图,即可跳转阅读哦~)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更多摄影技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